深化高等教育改革:锦州医科大学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路径
在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,锦州医科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,通过系统化推进专业结构调整、优化升级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医学教育发展之路。学校以“大健康”生态为引领,构建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,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。
一、对接国家战略,打造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
锦州医科大学紧密围绕“数字辽宁、智造强省”的建设目标,制定了一系列本科专业设置、调整与建设管理办法。通过科学规划,学校实现了对现有专业的“调、停、转、增”,并成功构建了“医学X”交叉学科体系。例如,近年来新增的智能医学工程、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8个交叉学科专业,不仅整合了医学、工学、管理学等多领域资源,还开创了“医学知识+工程技术+管理能力”的三维复合培养模式。此外,学校还积极探索老年医学与健康管理等领域,升级改造食品营养与健康、预防医学等传统专业,使专业布局更加契合产业发展趋势。
截至2025年6月12日,锦州医科大学已形成一套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的专业体系,确保学科发展紧跟时代步伐。
二、聚焦内涵建设,重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
锦州医科大学以成果导向教育(OBE)理念为核心,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,着力构建“需求导向—能力本位—产教融合”的新型培养体系。在课程改革方面,学校特别强调数字素养的培养,将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课程纳入临床医学等核心课程体系。例如,Python编程、大数据分析等技能已成为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,这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的深度融合。
与此同时,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,建立了“基础实验—临床实践—创新创业”三级实践体系。在临床医学专业中,推行“早临床、多临床、反复临床”的教学模式,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。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。
三、数据驱动决策,建立动态预警机制
为了确保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,锦州医科大学创新性地构建了“数据监测—评估诊断—预警调整”的全链条管理机制。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、近三年招生就业质量、毕业生深造率等六大核心指标为依据,实施专业动态优化调整。同时,依托《本科专业评估实施办法》,学校设计了包含8个一级指标、28个二级指标、78个观测点的评估体系,为专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。
预警机制以量化数据为基础,重点关注教育部及省教育厅预警专业、评估不合格专业以及排名后10%的专业,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。这种精细化管理方式为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