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梦的赠予”中探寻人生意义与社会联结
2025年6月12日,全国二卷高考作文围绕“梦的赠予”这一主题设置了独特的写作情境。通过三句古诗——“昨夜闲潭梦落花”“我欲因之梦吴越”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,命题者巧妙地将梦境、梦想与赠予相结合,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。
首先,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,这三句诗分别代表了唐代张若虚对自然之美的感悟、李白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以及宋代陆游心系家国的民族气节。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,还揭示了“梦”的双重属性:一方面,它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具体呈现(即“梦境”);另一方面,它又承载着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和理想(即“梦想”)。考生在写作时需要兼顾这两方面,将个性化的梦境升华至更广泛的意义层面。
其次,从哲学层面分析,“赠予”作为核心概念之一,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。题目要求考生设想如果可以将自己的梦赠予他人,那么这个世界或个人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。这种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跳出自我局限,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感受。例如,有人可能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梦想激励他人,也有人或许愿意用梦来传递温暖与关怀。无论哪种方式,都体现了个体对于集体价值的关注。
此外,从心理学角度而言,梦本身具有探索深层情感、回顾过往经历及规划未来行动的功能。在本次作文中,考生可以选择深入挖掘梦的某一特质,如梦如何反映我们内心深处未被察觉的情感,或者梦怎样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并找到前进的动力。通过这样的探讨,文章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“梦”的多维魅力。
最后,从社会学视角出发,“梦的赠予”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形式。正如题目提到的三句古诗跨越时空界限,成为连接不同时代人们心灵的纽带,现代社会同样可以通过共享梦想实现不同群体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。在这个意义上,梦不仅是个人的财富,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资源。